用语言来判断这个问题是不妥当的。如果问孩子爱不爱爸爸妈妈,实际是强迫孩子做出正面的回答。而大一点的孩子会故意给出父母期望的答案,有的孩子则不善于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。而仅凭孩子口里说出的“我讨厌爸爸妈妈”,就判断彼此存在距离感也是不全面的。我们来想想什么才是衡量父母与子女关系是否恰当的尺度吧。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,才是恰当的关系呢?
最重要的是确认孩子当前的身体发育、心智发育、认知发育情况是否正常。当然这里一定要将先天性的因素考虑在内。首先考虑先天性的因素,观察孩子的想法和行动是否符合他这个年龄段的平均标准。不是以父母的尺度或期待为标准,而是用客观的尺度来判断。
一般来说,心智发育受挫的孩子,有的身体发育缓慢,有的认知能力较差。如果孩子处在对知识产生好奇心的年龄,却只是喜欢玩的话,或是该玩的时候过于关注认知的内容,当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时,如果排除了先天性的原因,应考虑孩子与父母的关系,因为有可能是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问题。
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,判断时一定要使用客观性的尺度。父母对于孩子所处年龄段的发育指标应该有所了解。本应用客观的尺度进行评价,但有时由于父母自身的原因,使得尺度本身不够客观而使结果发生了变化。有的父母使用过高的尺度评价孩子,孩子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,就会觉得孩子不够聪明,因此对孩子有所暗示,造成孩子出现情感性的问题。之后父母又伤心地说孩子没自信心。结果,就是由于过高的尺度造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距离。
与此相反,有的父母对孩子评价标准过低,认为孩子长大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。无论孩子是6岁还是10岁,父母的表现却一成不变,总是像对待婴儿一样对孩子说话,过分地照顾孩子。父母这样的做法,其实是在无形中给孩子传达不要长大的信号,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,甚至使得孩子的成长发育发生倒退。父母与孩子形成的这种关系其实是一种依存关系,或许会让父母感到与孩子的情感距离很近,但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,这样的关系其实是过分的,影响到孩子正常成长的关系并非良好的关系。
当然,3~4岁的孩子不愿与父母分开,恨不得和父母紧贴在一起,这是极为正常的。孩子是通过对父母的依恋,逐渐脱离父母的,也就是说儿童的行为要根据所处的不同成长时期来进行判断。
如果孩子到了脱离父母的年龄却无法脱离父母,仍然依恋父母的话,说明孩子仍需要从父母处得到关爱,依恋状态没有得到满足。也就是只有在孩子的依恋得到满足以后才有可能脱离父母。但是有时候孩子想脱离父母,父母却不想让孩子离开自己的怀抱,而不让孩子脱离自己。这样的行为是相当负面的。有时孩子黏着父母,父母会误以为是孩子爱的表现,但这是依恋,而不是真正的爱。
所以,如果尺度不够客观,往往无法对孩子进行客观的评价。因此没问题变成了有问题,或是试图掩盖问题或没意识到问题的出现。为了防止此类事情的发生,父母应该多留心观察周围的同龄孩子的情况,了解必要的儿童成长发育知识。如果孩子的行为的确与年龄不符,证明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着距离感。这个距离是指父母与孩子间情感距离,并不是指孩子与父母的空间距离。
孩子的行为和情感体验是否符合他的年龄段呢?父母是不是总觉得孩子很小呢?孩子是不是经常做出异常的举动呢?孩子现在暴露出的是什么问题呢?这样的问题可以直接反映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距离。
身为父母,你是否因为孩子的各种问题而苦恼呢?孩子是否不合群,或是在外面胆子太小,或是到处管闲事呢?是不是经常会被老师请去,说孩子影响别的孩子学习呢?孩子不听话是吗?孩子很容易烦躁是吗?孩子的要求没完没了是吗?一点点小事就哭鼻子或发脾气是吗?如果不是先天性因素,这些情况都有可能是由于情感距离而产生的。
现在的孩子智力发育很快,但是心智和情感的发育却跟不上。这其实是由于父母们将育儿的重点过多放在智力发育上,而忽视了情感发育的结果。孩子在情感方面无法吸收足够的营养,而无法健康的成长。父母们生怕孩子长身体营养不够,而为孩子准备各种各样营养丰富的食物,甚至有些孩子出现了营养过剩的情况,而孩子的心灵成长却由于养分过少而出现营养不良。
很多父母不愿意承认自己与孩子之间存在距离感。但是现实中孩子的状态如何,却是是否存在距离感的最有力的证据。
如果孩子更喜欢保姆或是和爷爷奶奶更亲近,也说明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着距离。不要因为孩子和自己不够亲近而感到难过,多想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距离感吧。